香港影星刘德华被大众广泛认可为优质偶像,也是影坛中红火了四十年的常青树。
他从最初默默无闻的“龙套演员”,一步步成长为“四大天王”之一。刘德华在演艺道路上的辉煌成就,既是他自身勤奋努力的成果,也得益于一些贵人的悉心指点。
比如,华仔曾在《鲁豫有约》中坦言,成名前他曾遭到周润发的严厉批评,发哥甚至直言不讳地对他说:“你算个什么东西。”
但刘德华不仅没有记恨,反而多年后感慨道:“正是周润发那句话,让我感激了40年。”
1961年,刘德华出生于香港新界大埔泰亨村的一个普通家庭。父母经营着一家小杂货铺,属于典型的草根阶层。
1980年,正值即将完成中学学业的刘德华,成功考入了第10期TVB无线电视艺员训练班。
那时,七八十年代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,影视产业蓬勃发展,题材丰富多样,票房屡创新高,影响力辐射整个亚洲。
展开剩余89%TVB无线电视艺员训练班致力于培养专业演员,类似于如今的北影或中戏,但其课程设置为一年一期,注重实践操作,恰好契合了香港电影市场快节奏、高产出的特点。
该训练班培养了大量表演人才,周润发、梁朝伟、周星驰、吴君如、刘嘉玲等知名演员均是这里的校友。
1981年,刘德华顺利毕业,成为一名初出茅庐的青年演员。
刚入行时,刘德华既缺乏经验,也没有强大的人脉,只能在电视剧里做跑龙套的配角。然而,他并未放弃,逐渐通过工作积累了人际关系。
机遇终于到来。
有一天,资深演员林子祥为他引荐了一个角色,出自许鞍华导演的电影《投奔怒海》。
与此同时,刘德华获悉,这个角色原本是周润发的,但被周润发拒绝了。正是因为发哥不要,这个男主角角色才落到了刘德华手中。
周润发是第3期TVB无线电视艺员训练班的学生,比刘德华大7岁。
当时,周润发因出演电视剧《上海滩》中“许文强”一角大红大紫,拥有极高的人气。
从表面看,周润发本无理由拒绝出演《投奔怒海》,毕竟他曾与许鞍华导演合作过“越南三部曲”的第二部《胡越的故事》;而《投奔怒海》则是三部曲的最终篇。
1981年上映的《胡越的故事》虽未创票房奇迹,却在业内获得肯定,斩获第一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奖。那为什么周润发会推掉这个角色呢?
刘德华与周润发虽同属训练班师兄弟,但当时并不熟识。后来刘德华在拍片现场主动找周润发,询问其拒演原因。
周润发坦言,是基于市场考虑:影片将在大陆海南岛取景拍摄,而大陆拍摄将影响台湾市场的接受度。
所谓娱乐圈与政治并非泾渭分明,当时大陆与台湾的政治环境直接影响影视作品的市场。
1979年,大陆刚启动改革开放政策,并提出“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”的方针。
而台湾方面则采取“三不”政策——不接触、不谈判、不妥协,这种态度自然也波及影视领域。
《投奔怒海》选择在中国海南岛实地拍摄,投资方是由左派影星夏梦创办的青鸟公司。
而台湾港九电影戏剧事业自由总会则禁止大陆工作人员参与制作,且明令禁止大陆拍摄的电影在台湾上映。
换言之,该影片在台湾市场将成为禁片。
周润发之所以放弃,主要是考虑到台湾市场的商业利益与影响力。
当时香港与台湾同为经济快速发展的“亚洲四小龙”,且都是华语电影重要受众地区。实际上,台湾市场比香港更为庞大和重要。
1980年,香港人口约515万,GDP约120亿美元,而台湾人口接近1787万,GDP达422亿美元,人口规模和人均消费均远超香港。
考虑到票房潜力及演员商业价值,周润发选择了更有利的台湾市场。
彼时年仅二十岁的刘德华还很稚嫩,他意识到周润发担心电影票房,自己也一度不愿接演。
这一点恰恰激怒了周润发。
他愤怒地对刘德华说:“你算什么东西!”
接着又补充道:“你现在什么市场都没有,有个好机会就应该去试试。”
最终,刘德华接下了《投奔怒海》的主演机会。
《投奔怒海》是一部小成本现实主义影片,导演许鞍华当时刚从伦敦电影学院毕业,是一位富有艺术才华的青年导演。
她渴望拍摄反映社会现实、揭露真相的作品,于是将目光投向香港的越南船民问题。
1970年代越南战争结束后,大批越南难民乘船逃往香港,香港在数十年间接收了约20万名越南船民,给当地经济和治安带来了沉重负担,成为社会热点问题。
“越南三部曲”系列影片正是反映越南社会状况及越南移民在港生存困境。
该片因多方面因素在大陆遭禁播,也未能在台湾上映,成为极为罕见的大陆和台湾双禁片。
然而,正是这部被禁的影片,意外地开启了刘德华演艺事业的飞升之门。
影片1982年在香港上映,票房收入达到1547万港币,位列当年香港电影票房第五名。
同时,《投奔怒海》荣获第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、最佳导演、最佳编剧和最佳美术指导等奖项。
刘德华凭借此片获得了金像奖最有前途新人奖,正式进入事业上升期。
随后,他活跃于各类影片,1983年在武侠片《神雕侠侣》中饰演独臂大侠杨过,在黑社会片《旺角卡门》中饰演重情义的江湖混混,在王晶执导的《赌神》系列中扮演技艺高超的赌徒“赌侠”,以及在都市喜剧《精装追女仔2》中饰演痴情单身汉……
据统计,1988年至1992年间,刘德华参演了超过50部影视作品,是他拍片最为高产的阶段。
进入90年代末,香港电影由鼎盛逐渐走向衰退,年产量从约200部缩减到一半。刘德华也面临戏路转型的挑战。
虽然拍片多,但他被批“处理人物性格和情感层次缺乏深度,角色类型化严重”。
为了突破偶像派框架,刘德华不断钻研角色的性格和内心,努力摆脱以往的表演套路。
1995年,他在赛车励志片《烈火战车》中饰演赛车手阿祖,细腻展现了角色叛逆、倔强和多重心理纠葛,这被认为是他由“偶像派”向“实力派”转型的重要里程碑。
随后,他尝试出演多样化且富有内涵的角色,如《暗战》中的悲情反英雄、《瘦身男女》中为了角色需要不惜增肥,塑造了一个贪吃又坚持自我的普通人形象……
进入千禧年,尽管港片市场依旧低迷,刘德华的演艺事业却达到了新高峰。
2004年,入行20多年后,他凭借《大只佬》和《无间道3》分别获得香港金像奖和金马奖最佳男主角,成就斐然。
与此同时,香港回归后与大陆经贸关系日益紧密,大陆电影投资和观众市场影响力日益显著,港陆合拍片成为潮流。
刘德华紧抓机遇,与张艺谋合作武侠大片《十面埋伏》,与冯小刚合作犯罪剧情片《天下无贼》,赢得了大陆观众的广泛喜爱。
值得一提的是,许鞍华导演也顺应合拍片趋势,制作了许多深受两岸三地欢迎的作品。
2012年,许鞍华与刘德华二度合作,再次为刘德华演艺生涯带来了新的高峰。
当年,许鞍华执导,刘德华投资并与叶德娴共同主演了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剧情片《桃姐》,他饰演一位充满生活质感的普通人物。
刘德华凭借细腻内敛的表演,先后在第48届金马奖和第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中斩获最佳男主角殊荣。
直到今天,刘德华几乎每年都会出现在贺岁档的电影里,持续活跃在大银幕上。
回望他四十年的演艺生涯,既是一个演员在影视圈起伏沉浮的写照,也映射了香港电影由盛转型的历程。
每当记者问及他的偶像是谁,刘德华总会答:“是周润发。”
而他与周润发在拍摄《投奔怒海》前的那段往事,也成为影迷津津乐道的趣闻。
这两位影坛传奇人物对事业的热忱和敬业精神,值得每一位奋斗中的普通人学习和借鉴。
发布于:天津市垒富配资-网上炒股开户-配资门户官方平台网站-股票去哪里加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